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国务院批转国家出版局关于发布加强对外合作出版管理的暂行规定的报告的通知(附英文)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3:07:24  浏览:940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批转国家出版局关于发布加强对外合作出版管理的暂行规定的报告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


国务院批转国家出版局关于发布加强对外合作出版管理的暂行规定的报告的通知(附英文)
1981年10月12日,国务院

通知
现将国家出版局《关于发布加强对外合作出版管理的暂行规定的报告》和《加强对外合作出版管理的暂行规定》转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国家出版局关于发布加强对外合作出版管理的暂行规定的报告
一九七九年以来,我国部分出版社开始同国外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书刊.去年六月,国务院和中央宣传部批准国家出版局《关于加强同国外合作出版的报告》以后,对外合作出版业务有了新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有四十多家出版社同日本、南斯拉夫、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十二个国家和港澳地区的七十多家出版公司,签订了一百二十多项合同,计划合作出版书刊四百余种,主要形式是由我国出版社负责编辑,由外国出版社负责印刷发行.
书稿内容涉及中外语文工具书、教科书、科学技术、农业、医药、体育、美术、文物、旅游、烹调、轻工、建筑等方面.其中已经出版发行的书刊有二十余种.这批书刊,思想内容健康,表现形式活泼,装帧设计新颖,受到国外读者欢迎.
为了总结交流经验,加强对外合作出版工作的领导与管理,我们于一九八一年五月在成都召开了全国对外合作出版工作座谈会.
会议指出,两年来对外合作出版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证明:开展对外合作出版,可以利用国外出版公司的印刷出版条件和发行渠道,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我们编写的书刊,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扩大我国的影响;同时可以保护我国部分作品的版权和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也可以吸取
国外先进的出版、印刷、摄影技术和编辑工作经验,改进我国的出版工作.
会议认为,鉴于我们还缺乏经验,对外合作出版目前应当采取稳步前进的方针.各个出版社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在为国内多出书、出好书的条件下,按照自己的出书方针与范围,逐步地开展对外合作出版工作.
为了适应对外合作出版的需要,会议要求有合作出版任务的出版社要注意选拔、培养熟悉出版业务的外语干部,在今后三、五年内,每个出版社应当配备三、五名外语干部,大的出版社还应多一些.
会议讨论并制订了《加强对外合作出版管理的暂行规定》,现送上,请一并审批.如认为可行,望批转全国执行.

加强对外合作出版管理的暂行规定
为了加强对外合作出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特制订本规定.
一、对外合作出版,必须符合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方针,有利于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不得有损于我主权和国家利益;并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
二、对外合作出版,应注意了解国际图书市场的情况,维护我国作者和出版者的权益,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在经济上有所收益.
三、确定对外合作项目,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与特点,符合本社的出书方针和出书范围.
四、对外合作出版项目,应经双方充分协商确定.合作书刊的编辑方针、书稿内容以及最后定稿,均须经我方同意.凡经我方审定的书稿,未经我方同意,对方不得擅自增删或作其他改动.合作出版介绍我国情况的摄影画册或其他书刊中选用的照片,一般应由我方提供,不宜采取由对方派人拍摄或双方合拍的方式.
五、合作出版供我国读者使用的外国编辑的书稿,应是我国所急需的,必要时应根据我国的情况对其内容进行增删或改编,在经济上尽量做到不用外汇支付对方应得的收益.
六、对外合作出版,只能由国家正式批准的出版社进行.任何非出版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同国外进行合作出版.未经原出版社同意,任何出版社不得同国外合作出版其他出版社出版的书刊.出版社拟同国外合作出版的书稿,应事先征得原作者或原编辑单位的同意.
七、出版社可以直接对外洽谈合作出版业务,也可以委托国家 批准的经营对外合作出版业务的专业公司或国外可靠的代理商进行.
八、同我进行合作出版的单位,应是对我友好并有可靠的信誉和资金,不要同情况不明的外商签订合同.
九、为了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每个合作项目都应签订有一定时限的合同.对于版权所有,一方转让或准许另一方使用的出版发行权和其他权利,支付报酬的数量、方式和时间,均应在合同中逐项加以规定.凡我方提供的书稿或图片,未经我方同意,对方不得转让版权,不得扩大使用权,不得扩大发行区域.
十、确定对外合作出版项目,应分别不同情况履行审批手续:
凡国内已公开出版的出版物,中央一级出版社由出版社自行决定,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地方出版社报省、市、自治区出版局审批;
凡国内尚未出版的出版物,中央一级出版社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地方出版社报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内容涉及到全国的大型丛书,应事先征得国家出版局的同意;
凡涉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和外交政策的书稿,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或传记,须经国家出版局会签后,报国务院或中央审批;
重要文物和其他珍品的摄影和使用,涉及国界线的地图的出版,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所有对外合作出版的送审报告、中外文合同(或协议书)、样本,均应报国家出版局备案.
十一、对于开展对外合作出版所必需的业务人员同国外的往来,主管部门应简化审批手续,提供方便,以利于合同的顺利执行.
十二、合作出版书刊,应按国内现行稿酬制度,分别情况向作者支付报酬;
首次出版的书稿,可按略高于国内稿酬标准支付报酬;
使用国内已出版过的书稿,亦可支付适当的报酬,一般不超过原基本稿酬的百分之六十;
使用外国人的作品,可按略高于国内作者稿酬支付.
上述报酬,均以人民币支付,个别确属特别情况必须支付外汇者,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在本单位所得外汇中支付.
十三、在对外合作出版工作中,各出版社之间要发扬社会主义协作风格,注意互通情报,对外协调一致,遇有分歧和矛盾,应内部协商或报上级机关协调解决.
十四、在对外交往中,要严格遵守外事纪律,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声誉.

INTERIM PROVIS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ATION IN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INTERIM PROVIS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PUBLI-
CATION IN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Approved and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n Oct. 12, 1981)
These Provisions are formulated for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ver,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work of publication in co-
oper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1. Publication in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shall conform to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 principle and facilitate the strengthening of
China's publicity in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shall
do no harm to China's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and shall be
strictly governed by the State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maintenance of
secrets.
2. In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in publica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study the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book market, safeguar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hina's authors and publishers and,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s, achieve reasonable economic returns.
3. A publishing house shall determine its projects of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light of its own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in conformity with its own publishing principle and scope of
publication.
4. Projects of publication in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shall be
determined through full consulta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thereto. The
editing principle, the contents of the manuscript and the finalized
version thereof with respect to a book or journal to be jointly published
shall all be subject to the consent of the Chinese party.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Chinese party, no part of the contents of a manuscript that
has been examined and finalized by the Chinese party may be supplemented,
deleted or otherwise altered by the other party. Pictures selected for use
in picture-albums or other books or journals to be jointly published for
the purpose of giving information about China shall in general be provided
by the Chinese party and it is unadvisable to have them taken by the other
party or jointly taken by both parties.
5. Manuscripts edited by a foreign country to be jointly published for use
by Chinese readers shall be those of which China is in urgent need and
shall, when necessary, be duly supplemented, deleted or re-edi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Financially, every possible
means shall be tried to avoid making payment in foreign exchange for the
economic returns that the other party shall be entitled to.
6. Publication in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shall only be
undertaken by the publishing houses that have been officially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No non-publishing units or individuals may undertake
publication in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original publishing houses, no publishing houses may co-
operate with foreign parties in publishing books or journals published by
other publishing houses. A publishing house that intends to co-operate
with a foreign party in publishing a manuscript shall solicit in advance
the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or the original editing unit.
7. A publishing house may negotiate co-operative publication business
directly with a foreign party or may entrust a specialized company that
has been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to handle co-operative publication
busines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or entrust a reliable foreign agency with
the negotiation.
8. Foreign units that are to co-operate with China in publication business
shall be those which are friendly to China and have reliable credit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It is imperative not to sign contracts with foreign
businessmen whose standing is not clear.
9. In order to specify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both parties, a
contract prescribing a time limit shall be signed. As to the ownership of
the copyright, the transfer by one party to the other the right of
pub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other rights or the permission by one
party to the other of the use of these rights, as well as the amount of
remuneration, the mode and time of payment thereof shall be stipulated
item by item in the contract. With respect to manuscripts and pictures
that are provided by the Chinese party,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Chinese
party, the other party may not transfer the copyright, or extend the use
thereof, or extend the areas where they shall be distributed.
10. In determining projects of co-operative public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the following formalities of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hall,
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be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
With respect to publications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domestically,
publishing houses at the central level may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and
report the projects to the higher competent authority for the record,
whereas publishing houses in the localities shall submit their project
proposals to the publication bureaus of the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r autonomous regions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With respect to publications that have not come off the press
domestically, publishing houses at the central level shall submit their
project proposals to the higher competent authority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nd publishing houses in the localities shall submit their
project proposals to the people's governments of the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r autonomous regions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With respect to a project of co-operative
publication of full-length book series whose contents have a nation-wide
bearing, consent of the State Bureau of Publication shall have to be
solicited in advance.
With respect to manuscripts whose contents involve the major principle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 to works by, or
biographies of, the leader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he project
proposals shall, after being counter-signed by the State Bureau of
Publication, be submitted to the State Council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The taking of photographs of important cultural relics and other rare,
precious objects and the use of such photographs, and the publication of
maps that involve boundary lines of China shall be handled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pertinent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With respect to a publication project of co-operation with a foreign
party, the report submitted requesting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the
project proposal, copies of the contract (or agreement) both in Chinese
and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oncerned and the sample version of the item
to be published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State Bureau of Publication for
the record.
11. With respect to trips abroad and back to China b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needed in effecting publication in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shall simplify the examining and
approving formalities and provide convenience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ract.
12. For books and journals published cooperatively, remuneration shall be
paid to the authors on the merits of each case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isting domestic system of remuneration.
For manuscripts that are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muneration
may b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domestic rates.
If a manuscript that has been published domestically is used, appropriate
fees may as well be paid, which shall in general not exceed 60 percent of
the original remuneration. If works of foreign authors are used, the
remuneration may b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which would be paid to
domestic authors.
The aforesaid remunerations shall be paid in Renminbi. The few really
special cases that require payment in foreign exchange, the payment shall,
upon approval by the higher competent departments, be made out of the
foreign exchange that the units concerned have obtained.
13. In the work of publication in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it
is imperative for various publishing houses to display the socialist style
of co-operation among themselves, keep each other well informed, and work
in co-ordination when dealing with foreign countries. Differences and
contradictions, should they arise, shall be settled through consultations
among themselves or mediation by higher authorities.
14. In dealing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it is imperative to strictly abide
by the disciplines related to foreign affairs and uphold our national
dignity and state prestige.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

财政部 农业部等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

日期:2008-02-26 14:00 发布单位: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财政部 农业部

国农改[200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厅(局)、农业厅(委、局、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务局、农业局:

  为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的精神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经国务院领导同意,现就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以下简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的重要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前,村提留、乡统筹和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以下简称“两工”)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资金、劳务来源。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和“两工”,规定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所需资金、劳务,实行村民一事一议。但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开展不平衡,整体覆盖面较小,不能满足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的需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总体上呈下滑趋势。农村基础设施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对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进行财政奖补试点,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证明,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激发村民参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热情,引导和鼓励村民出资出劳,调动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主动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调动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民主议事积极性,运用民主方式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并不断完善民主议事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形成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渠道投入的新机制,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基础,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以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作用为动力,逐步建立筹补结合、多方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二)基本原则:一是民主决策,筹补结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尊重民意,以村民民主决策、自愿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给予奖励补助,使政府投入和农民出资出劳相结合,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二是直接受益,注重实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考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县乡政府要加大规划指导力度,重点支持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适当向贫困村倾斜,提高项目效用,防止盲目攀比。三是规范管理,阳光操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筹资筹劳方案的制定、村民议事过程、政府奖补项目的申请、资金和劳务使用管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群众监督。

  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责任划分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

  (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责任划分。村级公益事业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受益面广,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都有建设的责任。跨村以及村以上范围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投入应主要由各级政府分级负责,由现有的投入渠道解决;村内小型水利、村内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民直接受益的公益事业,应以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国家适当给予奖补;农民房前屋后的修路、建厕、打井、植树等投资投劳应由农民自己负责。

  (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主要包括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目前支农资金没有覆盖的村内水渠(灌溉区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堰塘、桥涵、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行政村到自然村或居民点)和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超过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筹资筹劳限额标准、举债兴办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等项目,不得列入奖补范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要与现有支农项目的政策相衔接,既要防止已建成的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出现奖补遗漏和空白,也要防止重复补助和奖励。

  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程序

  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考虑取消“两工”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安排适当资金,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有条件的市、县财政也要加大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支持力度,形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稳定来源。同时,鼓励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提高自我发展和自我建设能力,倡导社会各界捐赠赞助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中央财政根据试点省份农村实际人口、地方财力状况、地方财政安排的奖补资金情况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情况等因素,适当给予补助。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标准不同,具体奖补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中央财政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的奖补方案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奖补资金的申报实行自下而上、先建后补,由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村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对村级申报奖补项目的合规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初审,县级财政、农业部门按职责复审并汇总上报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农业部门审核确定奖补项目。中央根据试点范围和工作进度拨付奖补资金,省级财政部门接到中央奖补资金后,按照省级审定的奖补资金申请汇总表,连同省级奖补资金,拨付到县,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负责管理,专项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奖补。政府奖补资金列入地方各级财政决算“对村级一事一议的补助”科目中反映。乡镇依据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出资人交款凭证、经公示群众认可的奖补资金明细表,直接发放给该项目筹资筹劳的议事主体。

  五、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的实施步骤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点多面广,情况复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需要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扩大。2008年,中央选择黑龙江、河北、云南三个省在全省范围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2009年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政策,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试点省份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具体实施办法,并报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财政部、农业部备案。

  六、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议事机制。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7]4号)要求,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规范议事程序,明确议事范围,确定限额标准,细化管理措施,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要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有关规定,所议之事要符合大多数农民的需要,议事过程坚持民主程序,实施过程和结果接受群众监督。特殊原因确需跨年度筹集资金和劳务,须经全体村民同意,报省级人民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不得超出规定范围向农民筹资筹劳,不得以行政命令方式下达筹资筹劳任务,不得平调使用筹集的资金和劳务,不得强行以资代劳,防止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变成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

  (二)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一是建立财务公开制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的内容、筹资筹劳的数量、奖补金额等应作为村务财务公开内容,及时向村民公布。二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县乡要建立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档案或数据库,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筹资筹劳方案、奖补项目的申请表等相关原始材料汇总归档,规范管理。三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试点省份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农业部门每年要对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及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对违规操作、截留挪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和奖补资金的行为,要责令纠正,追回资金,并按照规定,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

  (三)推进村级公益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明确小型公益设施的所有权,落实养护责任主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形成的资产,归项目议事主体所有,可成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项目的日常管理养护责任。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公益事业,对现有的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可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使用效率和养护水平。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5]49号)要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逐步增加国家对水利设施运行维护的投入,探索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运行维护的新机制。

  七、切实加强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工作的组织领导,层层落实领导负责制。试点省份人民政府要对本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全面负责,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对县一级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认真开展试点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责任。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进一步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努力做好具体组织工作,鼓励和引导农民开展好一事一议工作。非试点省份也可自主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县开展试点。

  要建立健全部门分工责任制。试点地区各级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农业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精心组织实施,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共同推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落实。

  试点地区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确保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二〇〇八年二月一日

深圳市外商投资联合审批服务网络系统运行管理暂行办法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深圳市外商投资联合审批服务网络系统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03年8月18日)

深府办〔2003〕92号
  
深圳市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联网办公系统于2003年6月16日在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投入运行。为保障该系统安全、高效、可靠运行,市政府办公厅会同进驻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办公的相关单位,参照有关规定,制定了《深圳市外商投资联合审批服务网络系统运行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外商投资联合审批服务网络系统运行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深圳市外商投资联合审批服务网络系统(以下简称联合审批系统)的管理,保障联合审批系统的正常运行,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行政效率,规范办事流程,根据《深圳市党政机关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规定》、《深圳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进驻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联合办公的市外经贸局、工商局、环保局、卫生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公安局、监察局、财政局、外汇局、劳动局以及深圳海关等部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外商投资联合审批系统,是指联接外商投资联合办公各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
  
联合审批系统是在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由市政府办公厅会同市信息化办公室、外经贸局组织实施,市监察局督导,市工商局、环保局、地税局和劳动局等20多个部门积极参与,所建立起来的跨部门、跨业务的网上审批系统。该系统是深圳市党政机关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部分。
   联合审批系统属于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本办法所称效能监察,是指监察机关对参加联合办公联网审批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行为实行网上监察。
   第四条
联合审批系统各使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依照本办法使用联合审批系统,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网络安全管理和效能监察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第二章 运行管理
   第五条
联合审批系统的运行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的管理制度。市政府办公厅是联合审批系统的管理机构,负责系统的组织管理和推广应用;市信息网络中心具体负责系统网络的日常运行、维护以及相关人员的培训等技术支持工作;市监察局负责联合审批系统的网上效能监察;联合审批系统各使用单位自行负责本单位工作站系统的运行、使用及管理。
   第六条
联合审批系统的管理机构和各使用单位应按照本办法所制定的运行、维护及管理办法,严格组织实施,保障联合审批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
联合审批系统各使用单位不得擅自更改本单位的通信端口、网络地址及应用软件等各种配置信息;确需更改的,应向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化办公室提出申请,经批准后由市信息网络中心技术人员实施调整。
   第八条
联合审批系统各使用单位应保证每个工作日9个半小时(8:00—17:30)不间断联网工作,因特殊原因确需中断联网工作的,应提前3个工作日向市政府办公厅提出申请。
   第九条
联合审批系统各使用单位内部业务系统需升级、改造时,应确保原有系统以及联合审批系统正常运行,并提前5个工作日报市政府办公厅备案。
   第十条 市政府办公厅会同市监察局等部门对联合审批系统运行、维护及管理进行监督,定期检查并通报有关情况。
第三章 效能监察
   第十一条 市监察局依照本办法对联合审批系统各使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效能监察。
   第十二条
市监察局派驻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的监督机构为效能监察的职能部门,负责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联合审批系统各使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政的投诉、检举。
   第十三条
监察内容:监察参加联合审批系统的各使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是否忠于职责,是否消极怠工,是否按规定的办事时限完成行政事务,督促延时行政的处理,查处违法违纪的行政行为。
   第十四条 对于一般性的投诉,派驻监察机构应认真登记,及时调查,即时处理。
   重大投诉应迅速移交市监察局按正常程序处理。
   第十五条
市监察局派驻机构应定期综合汇总联合审批系统有关效能监察情况,研究、分析该系统运转效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和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报市政府办公厅和市监察局。

第四章安全保密
   第十六条 联合审批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不符合安全保密规定的网络相联接。
   第十七条
联合审批系统采用系统身份认证、业务授权、数据保护、安全保密监控管理等技术措施,任何使用单位和个人不能擅自修改。如遇人员变动,确需修改上述业务时,应报市政府办公厅批准后统一安排修改。
   第十八条 联合审批系统各使用单位发布的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和可靠。
   第十九条 联合审批系统各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各项安全和保密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联合审批系统中从事下列活动:
   (一)拷贝、使用非工作用的游戏软件等;
   (二)制作、复制、传播非法信息;
   (三)非法入侵联合审批系统;
   (四)违反规定,对联合审批系统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干扰,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违反规定,对联合审批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复制等;
   (六)非法窃取联合审批系统中的信息资源;
   (七)未经授权查阅他人工作信息;
   (八)冒用他人名义进行审批操作和发送消息;
   (九)故意干扰联合审批系统畅通;
   (十)从事其他危害联合审批系统安全的活动。
   第二十一条 联合审批系统的管理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制度,并按照计算机安全管理行业标准规范要求对备份数据进行保存。
第五章 人员要求及违规处理
   第二十二条
联合审批系统的管理机构统一配备系统管理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各部门应指定业务负责人并配备安全保密人员和操作使用人员。
   第二十三条 系统管理人员、系统维护人员应参加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化办公室组织的相关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操作使用人员应参加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化办公室组织的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和联合审批系统的使用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能在联合审批系统上处理业务。
   第二十四条 安全保密人员应通过相关的安全、保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从事相关工作。
   第二十五条
市监察局派驻机构要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教育与处理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各种违规事件。
   第二十六条 属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市监察局派驻机构发出《警示单》:
   (一)不按规定时限办理审批业务,影响下一审批程序流转的;
   (二)非法、越权操作,造成数据遗失,贻误工作的;
   (三)擅自改动既定程序,造成损失的;
   (四)前置审批单位不按规定时限在内网回复的;
   (五)不按规定在外网受理、查询、告知事项的;
   (六)其他违反规定,影响行政效率和政府形象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 同一单位,同一人员在同一年度内受到两次警示以上的,经市监察局研究决定,可作以下处理:
   (一)对有违反行政纪律事实,行政管理相对人利益受到损害,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单位,予以立案调查;
   (二)对有行政过错行为的人员依照《深圳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规定,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三)以上情形,应当自决定进行调查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情况特别复杂的,可以延长30个工作日。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